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談人民幣匯率與投資



有一段時間沒有寫過有關人民幣匯率或投資人民幣產品的文章,筆者自問在該範疇的投資上也算是個專家,當年在人民幣相關投資上的利潤亦非常可觀,最近不少朋友問到筆者對人民幣走勢及投資的看法,筆者亦十分樂意在此分享一下個人看法。其實,在剛寫本blog的的時候,筆者在較早的數篇文章都經常談及如何應付人民幣貶值的風險,尤其是在投資人民幣債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問題,以免賺息蝕匯價。

以往有不少債券投資者,甚至私人銀行家們都大力建議投資者選擇人民幣債券,主要因為其息口較高,同時人民幣在當時是預期升值的貨幣。但投資者要想清楚,投資債券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息,即使債券價格下跌,亦可在到期日取回全數本金;當債券價格上升,可考慮賺價離場,財息兼收,進可攻退可守,其保本性質就是最吸引的地方,正正因為投資債券的價格波動風險較低,投資者可利用私人平台槓桿操作,將債券抵押予私人銀行以低息融資,再重新投資於穩健的債券或其他高息產品上,使槓桿後的投資回報率大大提高。但有一點要留意的是,假若投資者投資的是人民幣債券,同時進行槓桿操作,由於人民幣利率遠比美元高,人民幣債券槓桿操作的貨幣必然是美元,否則會導致沒有足夠的息差套利空間。然而,借入美元去投資人民幣債券,會出現交叉貨幣風險(Cross Currency Risk),正如前文所說,使用槓桿是雙刃刀,他能會倍大回報率,但同時亦會倍大投資風險。

借入一種貨幣去投資另一種貨幣計價的投資產品等同於槓桿投資該匯率的升跌。買入資產的貨幣升值當然會提升回報,因為這代表借入的貨幣在貶值(債務貶值)。相反的話,資產貶值即代表債務升值,這樣便會錄得虧損。由於這涉及槓桿操作,總投資額倍大了,上述所講的回報與風險會同時倍大。因此,筆者一向並不建議使用槓桿操作投資人民幣債券或人民幣的相關投資產品。

若真的想投資人民幣債券,但同時又不希望有上述所講的匯率風險,可選擇同時購買人民幣遠期外匯合約,鎖定相關匯率風險,但要注意遠期外匯合約的交割日和到期日存在兩天的間隙,投資金額和遠期合約的金額必須匹配,同時遠期合約的交割日亦必須與債券的到期日相匹配。當然,以上操作亦需要考慮購入遠期合約的成本。在目前風高浪急的經濟環境下,投資要有清晰的目標,目標是賺取息差就是賺取息差,切勿牽涉太多不必要的風險,切勿被潛在獲利機會沖昏頭腦,本末倒置。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本blog之前的相關文章︰

如何利用遠期合約對沖槓桿人民幣債券風險


前文亦曾提及過,筆者亦曾經使用槓桿操作購入人民幣存款證,以97%的融資率抵押予銀行,借入美元再購入人民幣存款證,即槓桿比率達33.33倍。以上操作當然存在匯率風險,但當年人民幣穩步上升,加上人民幣存款證的利率與美元利率存在一定的息差,筆者才有信心在沒有鎖定任何遠期的情況下槓桿操作人民幣投資產品,賺取息差的同時在人民幣匯率升值上亦獲厚利。現在回頭想起來也有點戰戰兢兢。

時至今日,人民幣長遠必定升值的神話已不復再,人民幣匯率自去年年初已開始觸頂回落。過往10年中央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上做了不少功夫,包括成立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CNH市場) 、與其他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保持人民幣匯率穩步上升,增加市場投資者及國際對人民幣匯率的信心,從而鼓勵國際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一步一步朝着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過往五、六年的步伐亦十分理想。然而,自從經歷過去年股市大震盪後,中央已經意識到保住經濟面硬着陸才是最重要,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策略性目標與保經濟增長的目標相比,顯然後者更為重要。

要保經濟,但求內需實在未能夠支撐每年的增長目標,內地股市和樓市亦存在不確定性,邊上對中央在股市和樓市上的政策構成極大的壓力,為減輕壓力,必須雙管齊下,內需及國際貿易同樣重要,人民幣匯率的定位便是關鍵。在各國大量印銀紙、實行負利率、主動將國家貨幣貶值的手段下,為保持國際貿易的競爭力,人民幣只能夠貶值。在過去一年,中央採取的手段是一邊以口述維穩匯價,另一邊透過人民銀行每天的指導價格控制匯率一步步下行。中央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害怕外匯流出,但事實是引導人民幣匯率一步一步行行會造成市場認為人民幣長遠貶值的預期。

市場對一種貨幣升值或貶值的預期是十分重要的,假若市場的貶值預期形成,外匯流出的情況會更為嚴重。根據中國外匯局公布,內地已經連續15個月出現結售匯逆差,反映走之情況嚴重。要改善這個情況,人行可能需要考慮一次性將人民幣貶值,而不是慢慢將人民幣一步步貶值。這樣做可能會引致市場出現動盪,但長痛不如短痛,一次性貶值一個幅度後,市場反而會認為人民幣已經見底,甚至認為可能出現超賣,匯率跟隨穩定,經濟情況長遠應有所改善,同時可能會出現短暫性輸入性通脹。以上只屬一個假設性的方案,但無論最終人行決定如何,人民幣匯率短期內繼續貶值的可能性極大,這點毋庸置疑,走資情況亦將會繼續,香港作為國內人民幣走出去的跳板,香港市場的資金只會越來越多,資產價格必然繼續上升,特別是高回報的資產和投資產品必然受到追捧,在這樣的大形勢下,作為散戶抑或專業投資者應及早佈置及作出相應的資產配置為上策。

切勿老想着過往數十年的經濟周期模式在當今新經濟模式下會不斷複製,遊戲規則不斷轉變。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讀者信箱: 投資要融會貫通 簡單便是美 (退休計劃篇)


Star 兄

閣下年青有為,目光遠大,非常難得。
本人年紀應比弟大十年以上,卻仍未為退休做好保障,深覺年青時太浪費時間,故把經濟情況讓星兄把把脈。

家庭狀況:本人與妻 44歲,一小孩11歲
收入: 本人 70K (其中15%扣出每月買公司股票和MPF)、妻35K
支出:8萬/月,現時每月儲1、2萬
物業:一個市值4佰零萬單位,仲有50萬供款。
股票加現金共大約300萬 (其中7成係股票,帳面蝕一成)。
夫婦的 MPF户口 200萬左右。

願景:
1) 預筆錢比小孩謮大學,100萬?
2)十年內退休,其實想離開現在的商場,去做自己野,搞興趣班之類。
3) 希望真正全退時有每月3、4萬收入

感激!

補充小小:現時的被動收入其實好小,一年幾萬元吧。

點樣可以做到十年後每月可出5萬現金流呢?

係咪無可能?

明白起步遲咗,仍有機嗎?

讀者Sam

Starman回覆︰

最近,美聯儲主席耶倫最終都要接受新經濟常態局勢的事實,在一官方會議中,耶倫首次提出high-pressure economy (高壓經濟)的政策概念,意思就是容許通脹率超過之前一直原訂標準的2%目標水平,以解決市場就業及經濟復甦為大前題,這反映美國面對當前全球QE的局勢已無計可施,被迫返回QE放水穩定經濟的年代。在去年底,美國第一次加息的時候,筆者亦曾分析過,美國以目前情況根本沒有大幅或連續加息的條件,當時市場高息資產包括債券及REITs都出現明顯調整,應該趁當時加強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認清大局。可惜當時市場不少金融機構財演一如以往順勢大做文章,不少散戶投資者都錯過了最佳進行資產配置的時機。誠然,以目前情況來說,美國以及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可見的將來,暫時仍未見經濟模式會有任何突破,市場資金只會越來越多,市場仍然會維持低息水平,資金繼續追逐高息資產,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貨幣的購買力繼續下跌。因此,現時及早認清大局亦未為晚也。

筆者在較早前的一篇文章「人生規劃 由五年計劃開始」中曾提到,筆者認為人生可分為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是22-32歲(即畢業前就應該著手規劃); 第二個十年是32-42歲 (在第一個十年累積的越多,才是真正的「嬴在起跑線」); 第三個十年是42-52歲,應該開始計劃並準備退休或退而不休的生活,原因很簡單,這階段已經過了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不應再依靠勞力賺取金錢,被動收入應該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打工每月所收到的「工資」,正確來說應該稱為「補償」(Compensation),打工等如你出賣最寶貴的人生、時間和心力予公司,當中包括被上司「丙」、「受氣」、承受工作壓力等等,每月工資就是對你作出應得的補償。正所謂「人生有幾多個十年?」,人生不應只為了「被補償」而生活,打工的意義不應單純為了每月工資,而應該是為了脫離窮忙生活而努力儲備足夠的彈藥,當然工作中賺取的人生閱歷也非常寶貴,羽翼豐滿的一天就是脫離現在崗位,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時候。至少,應該以此作為目標,人生才能活得多姿多彩。事業、家庭、成就、理想在人生中應該取得平衡。

讀者現年44歲,家庭收入超過十萬元,在幾乎沒有被動收入的情況下,每月的家庭開支約8萬元,實質每月可儲蓄的金額僅1-2萬元。雖然自全樓已近供完,手持流動資產僅300萬,以目前該格局仍未能無憂地退休,而這正正是典型香港的中產家庭所面對的問題。而往往在這個年齡段計劃退休生活時,開始意識到退休問題,焦急而容易導致藥石亂投,如買「債券基金」、XX基金、槓桿保險、炒細價股、盲目追捧銀行股/大藍籌等等,結果令整個計劃弄得更糟糕。

筆者可以說,幾乎所有零售銀行可以買到的基金都不要買,所謂的每月回報都不要信,羊毛出自羊身上,銀行作為中介基機構所收取的中間費用之多,再加上基金經理的收入、市場推廣的收入,扣除後如果到應每月支付你高息,其underlying asset的資產質素可想而知  (可參考: 

讀者信箱: 五年翻一倍回報的保險產品很吸引?)。因此,從投資角度,簡單就是美,越簡單的投資能獲取高回報就是最好,風險最可控。這是第一點。


第二,自住樓不要賣,不賣的意思不代表筆者是樓市大好友。要知道,人必須要住,這是必需品,你不買樓便要租樓。因此,沽出自住樓與沽空樓市沒有分別。在這風高浪急的世代,沽空任何資產前都要三思。量化QE,超低息時代,投資者要take advantage的是使時間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應該利用長年期的低息貸款(你是借方,不是貸方)購入資產,同時要留意購入資產本身的現金流,不應考慮本身現金流低、回報率及市場流動性太低的資產。資產的流動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亦取決於該資產本身的融資能力,越容易做高融資的資產,其流動性就越高。是否取得高融資,除了資產本身外,亦取決於融資平台,如按揭銀行、私人銀行、IB (Interactive Broker)等等。以上一環扣一環,如果能夠融會貫通,以讀者目前的資產組合條件,利用上述進行資產配置,短時間內令組合產出5萬以上被動收入絕對沒有難度。切勿投資不明白、複雜的理財產品。

以上希望能對讀者有一些啟發,祝願讀者早日能夠將以上融會貫通,早日輕鬆進入財務自由之路。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讀者信箱 - 為重資產減磅 加強現金流再投資

Starman 你好:

本人 46 歲,太太42 歳,沒有小朋友。十三年前辭去穩定職業遠赴美國再次投入校園,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當年沒有深思完成學業回港會如何,只是心理及財政計劃好去追尋當年的夢想。07 年回港後重新找尋相關工作,差不多要從頭開始事業,過去八年夫婦同心邊努力工作儲蓄,邊思考及投資,計劃未來退而不休之路。

近月有幸拜讀貴博客每篇文章及留言,確實將我守舊的投資及理財思維打破了,深思後知道是時候重整計劃了,盼望 Starman 兄可給予專業意見,不勝感激。

現述財務背景如下:

夫婦月入9萬 (太太全職,本人已轉半職)

自住物業市值 850萬,尚欠貸款 182萬,月供 $13,700

其他物業投資:

1. 深水埗區細單位市值 350萬,無按揭,租金收入 $10,200

2. 長沙灣區細單位市值 330萬,尚欠貸款 132萬,租金收入 $8800,月供 $5,300

3. 東涌區中型單位市值 720 – 750萬,尚欠貸款 280萬,待租,月供 $11,000

4. 紅磡細單位市值 300萬,尚欠貸款 82萬,母親住,月供 $5,100

5. 屯門工廈市值 280–300萬,無按揭,租金收入 $9,800

6. 兩個小商場舖,無按揭,只租出一個,租金收入 $2,200

股票投資: 工商內銀股市值 79萬

現金: 20萬

每月總支出: 約 $10,000 – 15,000

本人想法:

有鑑於物業產生現金流及扣減供款及稅項雜費等幾乎沒有正回報,物業更有機會租不出及顧及維修等,本人很想短期內賣走 2 及 3 兩項物業,套取現金再加半年後儲蓄可以達到入 PB 的門檻,然後進行有穩定現金流的直債投資。股票方面,適當時候會轉做 REIT。

請問以上個人想法可取嗎?希望得到 Starman 的指教。 (歡迎本人個案放在貴博客中討論)

由於個人對 PB 及直債認識貧乏,亦想得到一些寶貴資料及建議。

衷心感謝你的時間! 敬祝生活愉快,業務更上層樓。

PS Lam

Starman回覆︰

香港人喜歡儲物業,有錢就買樓,原因是買樓的技術含量不高,只要你有足夠的首期,或家庭中有人有入息能滿足供款要求。當今世界資金不成問題,資金代表購買力,你沒有,不要緊,你爸爸媽媽會有,爸爸媽媽沒有不要緊,你公公婆婆爺爺嫲嫲都會有,筆者可以告訴你,香港大部份業主都擁有這樣的購買力,你身邊沒有可能是你身處圈子的問題,不要質疑。以上都沒有的話,那就要像筆者一樣自求多福,努力靠自己了,及早準備、計劃自己的人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別人跑快數倍追回這班早已開始行駛的高速列車。做錯一個決定,錯失一個機會,可能一世只能在路軌上靠自己的雙腳繼續向前跑了。

香港地機會雖然多,但往往未輪到你,這是投資門檻的問題,是不公平的,是歧視未及門檻而又沒有家底的一眾人士。今時今日香港地買樓的購買力是三代人購買力的總和,但土地資源大部份已被以上三代人私有化了,香港目前剩下的土地資源已不多,但這三代人的購買力依然在市場與單打獨鬥的你競爭。

香港人喜歡買樓,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具有高槓桿,在長期低息的環境下,樓宇按揭貸款長達30年,讓時間將你的負債貶值,同時通脹、銀紙的貶值會讓資產升值,讓時間成為你最好的朋友。然而,在辣招下,只有首置人士買樓才擁有高槓桿的優勢,對投資者而言,買樓回報率低,沒有高槓桿,資產流動性又低,為何仍要堅持買樓收租的傳統投資模式?

不少上一代經歷過高低起伏的香港人相信市場周期的硬道理 (但他們往往忽略了在新經濟模式下周期將會大幅延長的因素),他們鐘情物業投資,但同時亦不喜歡借貸,十分穩陣,物業收租資產長年累月累積,財務狀況表面健康,但他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缺乏現金流,這是投資組合(Investment Portfolio)過份集中於物業資產的結果。本案讀者也不例外。

本案讀者年屆中年,慢慢步向退休,也意識到是時候要為自己即將來臨的退休生活計劃。讀者手上持有1個自住物業,4個收租物業,1個工廈單位及2個小商鋪,全是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只有數十萬元的股票及20萬元現金。由於物業收租回報低,投資組合幾乎沒有正數的現金淨流入。投資組合可以說是高度集中於物業資產,低現金流。這與筆者一向主將的「輕資產」、高現金流的操作剛好相反。

無論是「重資產」或「輕資產」都有其優勢,但現金流是必須的。現金流主宰著再投資(re-investment)的回報,再投資的回報有複息的力量,有助流動資產的長期累積及提升整體資產流動性。坊間經常談論的「財務自由」及一般人的退休計劃,關鍵因素都是「被動收入」的多與少,講求的是現金流,再進一步就是「被動收入儲蓄」,這是現金流再投資的層面。有些投資者側重物業資產沒有問題,但不要忽略現金流的重要。要提升物業資產的現金流只有兩個方法,一是直接出售手頭資產套現; 二是利用槓桿或加大槓桿,即加按物業套現。兩者都不做的話,投資組合慢慢因缺乏水份而乾死,空有資產值而缺乏流動性,可參考前文- 「財務狀況「太健康」就是不健康」。

如果你有「豪宅」,又有私銀平台,甚至可將「豪宅」放入私銀增加倉值,用於投資流動性較高且具較好現金流的投資產品(如筆者常提及的REITs及Bonds),為「過重」的投資組合減磅變「輕」一點。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